5/20/2013

sharing is caring 大城市小衣櫃


父親節的時候,送爸爸一隻刮鬍刀;情人節的時候,送愛的人一朵花;植樹節的時候,送地球一棵樹。如果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能收到陌生人送的禮物,那這樣的美好就更添驚喜了。

Give Box 的外型猶如城市裡的火柴盒,街角的電話亭,不過確切的說更像家中地下室裡的一個小衣櫃,裡面掛著媽媽年輕時常穿的迷你裙,爸爸的舊音響及煙灰缸,兒子小時候愛不釋手的模型玩具,如果空間足夠,搬家後多出來的椅子也可以放在一起。不過如果有人想使用這幾個散落在柏林巷子內、公園旁的小衣櫃,有兩個簡單的遊戲規則要遵守:

1. 看到衣櫃裡喜歡或需要的東西可以直接拿走。
2. 拿走一些東西,就要補上一些東西。 

小編覺得Give Box其實和柏林幾家免費無人商店的概念差不多,人們進去商店裡,看到有需要的東西,可以直接拿走,再依據自己心中認為的物品價值,投錢進店裡的零錢箱(kasse box)內。而Give Box更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加上了分享與交換的概念,以以物易物的形式,讓使用人可以隨意取走自己需要的東西,再把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分享個別人。這樣的方式既不造成資源的浪費,提高交換物的剩餘價值,更可以在一來一往中增添交換禮物的趣味性。''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傳給下一個需要的人'' 而且對象的選擇是隨機(就是命運)的,擴大無限的想像空間,而這樣的分享,既實際又浪漫,難怪自兩年前由第一個發想人Andreas和Lena在Berlin Mitte蓋了第一座Give Box以來,已經有十幾座木製小衣櫃,像電話亭般的坐落在寧靜的巷子內及公園旁。住在柏林的捧油如果哪天在路上偶遇Give Box,也不妨停下腳步踏入衣櫃看看,說不定也能找到那個''阿!我剛好需要這個''的驚喜禮物喔! 

MAMECHA green tea Café


柏林近日陰雨綿綿,無論是柏油路還是石子路都被打得深一塊淺一塊,涼的不可思議的七月下旬彷彿預示了今年會有個怎麼也曬不乾的夏天。

「那就來壺暖烘烘的熱茶吧!」

MAMECHA是間坐落在Mitte區一條靜謐巷內的綠茶屋,二十多平方米的店內放了五六席塌塌米,在濕答答的午後,許多柏林人會和三五好友坐在塌塌米上閒聊喝茶,也有的是獨自一個人享受用傳統飯盒一格一格裝著的日式便當。

除了宇治金時、芝麻cheese cake、抹茶冰淇淋、草莓大福等各種日式甜點,MAMECHA在傍晚六點以前還會供應便當及定食,每週都會更換不同菜單,想去享用午餐的捧油可以先在MAMECHA的Blog上確認菜單 : http://green-tea-cafe-mamecha.blogspot.de/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幾張裝著玄米茶及煎茶的茶壺照片,點一壺可是反覆沖泡很多次,適合想要悠哉的坐在塌塌米上渡過整個下午的小懶蟲們,生命就是要浪費在這樣美好的事物上  這是小編堅持的柏林精神哈。

墓園



偶然經過一處墓園,墓園佔地不大,約莫是可以種10X10顆櫻花樹的大小,中央有座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已經泛灰了,外圍是紅磚砌的矮牆,是那種你稍微跳一下就能看到裡面的高度,而整座墓園則被四方的住宅包圍著。坐在園內的長椅上,除了夏日鳥鳴,還會聽見由不同窗戶中傳來的練小號聲、洗碗聲和說話聲。一對男女躺在草地上,年輕媽媽追著也正追著一顆皮球的女兒,還有兩個,也許是遊客的路人,一個拿著單眼相機近距離的拍一叢長著紫色花球的矮樹,一個坐上長椅歇腳休息。風吹細雨落,搞不太清楚那到底是樹的葉片還是樹開花的花瓣。這裡既寂靜又熱鬧,在百年後長眠於此之前,也許可以先在這裡睡一場舒服的午覺。 :)

Kiez-Kino 鄰居電影院


喜愛閱讀的人住在書店旁邊,享受生活的人希望家裡樓下就是咖啡館,而追求方便的人最依賴的,就是穿著拖鞋即能抵達的7-11。我們都曾經對自己的鄰居有過特別的期待與想像,而對喜歡電影的Cue.讀者來說,隔壁巷子的電影院一定會是最受歡迎的鄰居。

〝Kiez這個單字近年來時常被柏林人掛在嘴邊,有人說它是中世紀漁夫住的地方,有人說他是德意志民族東向移民運動時被殖民的斯拉夫人社區,而現今的柏林人雖然大都不知道這個流行字的典故,但卻時常把在自己生活區內常去的書店、喜愛的小酒吧前冠上Kiez當做形容詞,有著鄰居的意思,像是Kiez-Café鄰居咖啡、Kiez-Kino鄰居電影院等,除了表示位置(在住處附近)外,被冠上Kiez的地方還多擁有了一份居民視其為日常生活緊密且不可或缺的認同感。

超過一百五十幾座的柏林電影院之中,多數是Kiez-Kino鄰居電影院,這些電影院的共同特徵就是都很迷你,通常一廳只有三四十個座位或者更少,有柏林人戲稱是最適合擁抱的地方,但他們卻各自都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今年Top 10 Berlin網站選出的十大鄰居電影院中,第一名的人造衛星(Kino Sputnik)標榜可以抽煙,第二名的歐登(Odeon)除了堅持只放original version的電影外,也堅持在賣爆米花的同時擺賣手工Brownies蛋糕,而第三名的迷醉電影宮(Filmrauschpalast)位於一座有著展演空間、Party場地及劇院的文化工廠內,另外還有散發7〇年代復古氛圍的Kino Intimes,在放映廳的每個座位前都配置小桌子,讓觀眾終於不必抱著爆米花看電影,另外廳內的舊式百年壁爐也是一大特色,天冷的時候,圍著茲茲作響的的壁爐烤火配電影別有一番溫馨風味;Light House Cinema則是一家像美術館的電影院,由DTA Architects翻新設計的空間中,傳統戲院所使用的紅色絨布椅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繽紛的飽和色座位,而最後要介紹的依娃電影院(Eva Lichtspiele)則是標榜不播放任何商業廣告,但是歡迎任何有心人利用電影院求婚及舉辦婚禮。

鄰居電影院就像每個區域的柏林人,有著不同的個性,有的叛逆、有的溫暖,有的懷舊、有的現代,它們每天說著不同的故事,也在每戶人家,每個轉彎中以自己的姿態寫著柏林的故事。